第270章 秘密基地(1/2)
云天明竖起了大拇指:“没错,就是球状闪电,老百姓叫它滚地雷。通常在雷暴时发生,它十分亮,近圆球形,直径约15至40厘米不等。通常仅维持数秒,但也有维持了1至2分钟的记录。颜色除了彭大哥常见的橙色和红色外,还有黄色、紫色、蓝色、亮白色、幽绿色等多样的色彩。
人类其实很早之前就发现了球状闪电的现象,古希腊时期就有这方面的记录,而且也记录到了球状闪电穿越墙壁从户外窜进室内的现象。在我们华夏,最早准确记录球状闪电的是沈括,他在《梦溪笔谈》中写了一件事:北宋一个叫做李舜举的官员的家中就进过一个滚地雷,他家人以为屋子会被雷给烧毁,但是并没有,屋子里面只有金银铜铁器这些金属器物被球状闪电熔毁了,其它的家具都好端端一点都没有烧灼的迹象。他家有把宝刀插在刀鞘里面,结果刀身被熔成了铁水,但刀鞘居然完好无损。还有张居正也记录过一个绿色的球状闪电穿越他家墙壁,最后飘飘荡荡没入厨房的水缸中。西方最早的记录则是1638年的英国圣潘克拉斯教堂事件。当时一个直径约2.4米的巨大火球冲破墙壁,在教堂内肆虐,造成多人伤亡,教堂内充满了烟雾和硫磺味。
传统观点认为,球状闪电是一种高温等离子体团。普通闪电击中地面时,强大的电流使土壤中的二氧化硅蒸发,形成含硅的等离子体。
后来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?奥拉提出 \"硅烷燃烧\" 理论,认为是闪电能量使土壤中的硅转化为硅烷气体(Sih?),硅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发光,形成持续燃烧的球形火焰,且不会破坏物理屏障。
再到后来,暗物质与量子真空说占据了主流,其中俄罗斯科学家认为球状闪电可能是 \"真空极化\" 的产物 —— 强电场使时空量子涨落产生短暂的亚原子粒子团,这些粒子湮灭时释放光能。而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模拟显示,闪电中的强磁场可能捕获宇宙射线中的暗物质粒子,形成稳定的 \"暗物质团\",其湮灭过程产生持续发光。彭大哥,我说的这些你能听懂吗?”
宋峰摇摇头:“不太懂,但明白大概的意思,就是说是打雷天气产生的火球是吧?但我失踪那天绝对没有打雷!”
云天明笑了:“彭大哥,你的理解是对的。但根据你的描述,你失踪那天遇到的球状闪电是人为制造的,就是你后来去苏联的那个基地制造的。这在后世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。我和你说说,你们几位也听听。
刚才我不是说俄罗斯科学家认为球状闪电可能是 \"真空极化\" 的产物嘛,基于这个观点,20世纪50年代末,在美苏冷战的军事科技竞赛白热化阶段,苏联高层基于对新型战略武器的迫切需求,授意苏联科学院启动球状闪电研究项目,秘密启动了3141项目,旨在深入探究球状闪电并将其武器化 ,负责人是俄罗斯院士尼古拉伊·纳尔诺夫,就是彭哥你在基地里看到的那位尼古拉伊,配备了当时苏联最先进的电磁实验设备、光谱分析仪和量子探测装置——应该就是你说的那个量子捕捉器。这个基地汇聚了前苏联87名最顶尖的物理学家、数学家和工程师,他们坚信这一研究将重塑世界军事格局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