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章 扩大生产,质量隐忧(2/2)
他慌忙用袖子去擦。
“用抹布!”孙强在旁边吼了一嗓子,声音盖过了机器噪音,“跟你说过多少次了!”
小五缩了缩脖子,赶紧找了块脏兮兮的布擦拭。
李向前没作声,只是看着反应釜上方的温度计。指针有些晃动。
孙强快步走过来,压低声音:“哥,这批人……手脚还是慢,教的东西老忘。”
李向前嗯了一声:“盯着点,安全第一。”
生产效率是上去了,但隐患也跟着冒头。
院子角落,刚从黑市拉回来的几桶基础油和添加剂堆在那里。
颜色深浅不一,气味也略有差别。
李向前拧开一桶添加剂的盖子,用木棍搅了搅。
粘稠度似乎比上一批要稀。
他蹲下身,手指沾了一点捻了捻。
【破障之眼】视野里没有明确的损耗倒计时,这类非标化工原料无法精确量化其“寿命”。
只能给出模糊的成分波动提示,意义不大。
配方是死的,但原料是活的。批次差异,正在无声地干扰着最终成品。
黑市货源,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这东西的质量,比掷骰子好不了多少。
临时搭建的木桌上,那台老旧的【乌氏粘度计】被小心维护着。
李向前将一管刚生产出来的润滑脂样品注入粘度计,启动恒温水浴,掐着秒表计时。
液柱流下的时间,比标准值慢了不少。
粘度偏高。
他记录下数据,又拿起另一管样品。
这次,流速又快了些。
数据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,每一组都挑战着他的神经。
孙强端着一个小铁桶走过来,脸上带着愁容:“哥,你看这桶,颜色好像有点不对劲,发浑。”
李向前用玻璃棒蘸了一点,对着光线看。
确实,不如之前清澈透亮,里面似乎有微小的颗粒感。浑浊,意味着杂质或者反应不完全。
“哪一锅出的?”
孙强指了指最右边那个反应釜:“三号釜,栓柱他们那班做的。”
李向前放下玻璃棒:“让他们严格按规程操作,加料顺序、搅拌时间,一点不能错。”
这话说出来,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无力。规程是死的,但工人的理解和执行千差万别。温度控制,加料速度,搅拌均匀度……这些都需要经验和判断,不是光靠背诵操作步骤就能解决的。
问题可能不全在工人。
趁着换班间隙,李向前爬上三号反应釜的操作台。
打开观察口,一股刺鼻气味涌出。
他拿着手电筒,仔细照射反应釜内壁。
【破障之眼】启动。
淡红色的光晕覆盖在搪瓷内衬上。
之前发现的那几处细微破损点,边缘明显扩大了,像丑陋的疤痕,露出了底下黑色的金属基材。
【搪瓷反应釜(500L)】
【状态:内衬搪瓷多处破损扩大,存在脱落风险(高危),搅拌轴密封轻微渗漏…】
【损耗倒计时:18天06小时41分(加速衰减中)】
倒计时在飞速缩短,比上次检查时少了整整两天。
高速搅拌和物料冲刷,如同砂纸打磨,正在加速破坏这层脆弱的保护。
一旦搪瓷碎片混入产品……那不是质量问题,那是事故。
李向前后背渗出一层冷汗。
这东西就像埋在生产线里的定时炸弹,随时可能炸掉他刚刚起步的事业。
“哥,西边跑运输的老张头,今天把上次买的两桶油退回来了!”孙强脸色难看地冲进临时办公室,声音带着无法掩饰的焦虑。
李向前正对着一堆记录数据发愁,闻言抬起头,心头一沉。
“退货?为什么?”
孙强把一张油乎乎的纸条拍在桌上:“他说这批油不行!抹在轴承上,跑长途发热比以前厉害,噪音也大了!怀疑咱们掺了假,或者偷工减料了!”
李向前拿起纸条,上面潦草地写着抱怨的话,字里行间透着愤怒和失望。
“还有几个司机也打电话来问,说感觉这次的油没以前好用。”孙强搓着手,在原地打转,焦急万分,“哥,这可咋办?好不容易打开点局面……那些司机都是认油不认人的,这次不行,下次谁还敢买?”
口碑是靠效果硬砸出来的,脆弱得很。一旦垮了,再想建立就难了。
质量不稳定,就是在自毁根基。那些司机用得不好,下次就会毫不犹豫地换回原来的普通黄油。
夜深了,工人们都已休息。机器停止了轰鸣,只有冷却水循环发出微弱的单调声响。
李向前独自坐在冰冷的反应釜旁边。
空气里弥漫的,是成功与危机交织的复杂气味。
【基因图鉴】的配方是跨时代的,【破障之眼】能让他捡漏、修复设备,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隐患。
但这些,无法替代标准化的原料品控,无法弥补操作工人的经验不足,更无法阻止设备在持续高强度使用中的必然损耗。
工业生产,不是实验室里的小打小闹,变数太多。
它需要体系,需要标准,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近乎苛刻的精准控制。
捡漏得来的设备,终究有其物理极限和隐藏缺陷。黑市淘来的原料,质量如同赌博,下一桶是好是坏全凭运气。依靠一群刚放下锄头的农民执行超越时代的工艺,本身就风险重重。
他一直试图用“外挂”走捷径,抄近路,但现实的工业规律,正在用冰冷的事实给他迎头痛击。
质量,质量才是根本。没有稳定的质量,再好的配方也是空中楼阁。
必须解决原料的稳定供应,不能再依赖黑市。
必须优化工艺,设计出更“傻瓜化”的操作流程,减少对操作者经验的依赖。
必须彻底修复或者更换这台反应釜,拆除这个随时会引爆的炸弹。
他站起身,走到那台问题严重的三号反应釜前,伸手触摸着冰冷的金属外壳。
技术攻关,刻不容缓。
他需要真正的工业技术,系统的知识体系,而不仅仅是那些零散的、被动触发的“未来科技碎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