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章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造核心(2/2)
【齿轮箱噪音:超标15dB,啮合间隙过大】
误差数据,清晰呈现。
“精度不够,可以补。”李向前开口。
他让刘虎启动车床,自己则拿着百分表和塞尺,一点点测量实际的移动误差。
记录数据,计算偏差。
然后,他开始了一种近乎“手工作弊”的加工方式。
需要精确尺寸时,他会根据测量出的误差,提前在操作手轮上做出补偿。
遇到复杂的曲面,他干脆分段加工,再用那台土制的高频感应加热装置进行局部加热,配合锤子和特殊的模具,一点点敲打、修正形状,最后再进行焊接和打磨。
这完全是经验、计算和“黑科技”的结合。
孙强和刘虎看得目瞪口呆。
这还是开车床吗?简直像是在绣花!
传感器的难题,同样棘手。
买不到,就自己造。
李向前翻出之前修理旧收音机时攒下的零件盒。
热敏电阻、二极管、几个简单的电容……
结合【破障之眼】碎片信息里关于【基础电路滤波方案】和【温差电效应】的初级原理,他开始在小木板上搭建简易的测温电路。
没有万用表,就用小灯泡串联和简单的通断测试来判断。
没有示波器,就靠一次次的试验和调整电阻、电容的数值来逼近目标。
刘虎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。
这个年轻人话不多,但手是真的稳,学东西也快得惊人。
李向前画个草图,讲一遍原理,他就能拿起烙铁和焊锡丝,小心翼翼地把那些细小的元件焊接到位。
虽然焊点粗糙,布局也谈不上美观,但总能准确实现李向前的要求。
车间角落那个临时隔出来的“研发区”,成了前进厂最神秘的地方。
白天机器轰鸣,这里焊光闪烁。
晚上工人下班,这里灯火通明。
李向前和刘虎,常常一忙就到深夜。
烟灰缸里的烟头堆成了小山,桌上散落着各种图纸、零件和失败的半成品。
半个多月,悄然过去。
汗水浸透了工装,手指布满了细小的伤口和烫痕。
终于,在一个闷热的午后。
第一套“向前牌”自研的高效搅拌桨叶,带着手工打磨的痕迹,静静躺在工作台上。
旁边,是一块用小木板固定的、布满简陋元件和导线的“智能温控模块”。
外观粗糙,焊缝明显,电路板甚至是手绘的。
但李向前清楚,这粗糙的外表下,是超越这个时代的设计理念和工作原理。
“成了!”刘虎看着这套东西,黝黑的脸上难掩激动,声音都有些颤抖。
孙强也凑过来,摸了摸那光滑又带着奇特弧线的桨叶,啧啧称奇。
“向前哥,这玩意儿……真能比原来的好使?”
李向前拿起那片合金桨叶,掂量了一下。
“试试就知道了。”
他转向那台从红旗搪瓷厂弄来的千升级反应釜。
“把它装上去,给这台大家伙,换个心脏!”
这,将是自研核心技术的第一次实战检验。
李向前拿起扳手,走向那台巨大的反应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