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女频言情 > 大明:最后的咸鱼太子 > 第82章 救出他们应当不成问题

第82章 救出他们应当不成问题(1/2)

目录

对许多官员而言,这样的惩处已属严厉。

“那就彻查清楚,确认罪不至死,就让他回归原职吧。”朱慈烺说道。

“遵命,不过太子殿下,还有一事需禀报。”

“何事?”

“赵掌司在延安府以五百兵力击溃七百五十五名叛匪,收复矿场,且全军无损。”

听闻此言,朱慈烺不禁笑出声来。

自己这边正缺可用之人,如今有此捷报,自然欣喜。

“立刻传令,火速调派赵掌司前来,任其新职。”朱慈烺下令。

接到调令时,赵掌司内心一片茫然。

不论如何,这次算是实打实的升迁。

就在此时,来自北方的战报再度传来。

皇太极亲自领兵南下,最令朱慈烺忧心的是,洪承畴为与祖大寿形成掎角之势,深入布阵,结果陷入十万清军的重围,被困于松山的一处山谷之中,难以脱身。

无人知晓他们能坚持多久,期间多次有探子欲劝祖大寿开城救援,但祖大寿始终紧闭城门,只求自保。

洪承畴所部近五万人被困,曹变蛟屡次尝试突破增援,均未果。

最终,这一消息被上报至朝廷。

----------

乾清宫中,亡国闭目养神,似在强忍某种情绪。

待朱慈烺到来,方缓缓睁眼。

“父皇。”朱慈烺向亡国施了一礼。

此刻,乾清宫内齐聚了内阁大臣与六部、九卿的首脑,几乎所有的显贵官员都到齐了。

“慈烺,朕召你前来,所为何事?”亡国问道。

朱慈烺未作迟疑,直言道:“北疆之事。”

亡国长叹一声,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或许已建立起自己的情报网络。

然而,朱慈烺坦诚相告,反倒让亡国心中稍安。

“你有何打算?”亡国继续问道。

“洪承畴必须救援。”这是朱慈烺的坚定信念。

“为何?”亡国追问。

“若不救他,他必降。”朱慈烺简短的回答让满殿之人皆惊。

“殿下,此言无凭无据,岂可妄断?”一位官员出言质疑。

朱慈烺轻抚额头,这种话确实难以辩解。

如何说明?告诉他来自未来,知晓洪承畴和祖大寿将叛变?但这二人虽非良善,也曾为大明浴血奋战,守城有功。

更重要的是,他们皆有才略。若其降清,大明将面临更严峻的局面。

毕竟,洪承畴麾下十万大军,祖大寿亦有十万,合计近二十万。一旦归顺,恐成大患。

可眼前的大臣们却不信洪承畴会降。

“殿下,何以见得洪大人会降?”大理寺卿径直发问。

此人对朱慈烺积怨已久,而朱慈烺亦对他厌恶至深,只因他未曾受贿,朱慈烺无可奈何。

于是朱慈烺反问:“卿又凭什么认为洪承畴不会降?”

“我国之臣,自当忠诚报国,岂会叛变!”大理寺卿脱口而出。

“哦?那敢问卿,我曾处决过多少官员?他们为何获罪?卿是否认为他们也是忠心耿耿?”

又是一次反问,但这次反问直接让大理寺卿愣在当场。

朱慈烺对亡国说道:“父皇,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洪承畴投降,而应全力以赴防止他被清军收服!”

亡国一直在旁看着朱慈烺与几位大臣争辩,并未插话。

直到这时,亡国才开口问:“那么你有何打算?”

“去救他!”

洪承畴为大明而被困,自当前去相救。

“谁去?”

“我去!”朱慈烺语气坚定。

此话一出,再次令亡国陷入无奈。

“我大明难道没有武将了吗?你身边不是还有张琦朝、孙传庭、许褚戚大等人吗?为何定要亲自前往?”

显然,亡国的情报网络同样高效,不仅知晓朱慈烺身边的将领是谁,连他们的名字也一清二楚。

“父皇,此情况或许有些特别,这些人只听命于我,若让他们自行决策,谁又能担任统帅?他们之间互相不服。”

“那也不一定非要你去,谁去都行!”亡国答道。

朱慈烺绝不能出事。

一旦朱慈烺遭遇不测,整个大明便岌岌可危。

“父皇,我知道您担忧我的安危,但若我不去,如今的大明恐怕就难以为继。”朱慈烺言辞恳切。

此刻,亡国也拿不定主意。

他知道朱慈烺所言属实。

若建虏真攻来,朱慈烺即便活着,意义也不大,毕竟大明已毁,他的生死又有何重要?

最终,亡国深吸一口气道:“你确定要走吗?”

“确定。”

“好,先去告知你母亲,若她同意,你就去吧。”

至此,亡国给出了这样一个答复。

乾清宫中所有人都觉得此事处理得有些草率,然而他们是父子,这般交谈并无不妥。

朱慈烺选择妥协,离开乾清宫,走向坤宁宫。

自从朱慈烺与白露成婚以来,他很少踏入坤宁宫,周皇后似乎也很少召唤他。

这对母子间明显的隔阂,众人皆看得分明。

但这矛盾并非轻易可解。

他们之间的裂痕修复需要时日,眼下显然时间不足。

因此,当朱慈烺踏入坤宁宫时,周皇后亦满心疑惑。

“你究竟为何而来?”周皇后仍余怒未消,连自称都用了“我”。

朱慈烺直截了当地说道:“母后,孩儿此来是向您辞行的。”

周皇后并未开口,但她眉宇间的愁绪已然加深。

她在揣测朱慈烺此言背后的深意。

“孩儿即将北上,这次将与建奴决一死战。临行前,特来告知母后。”朱慈烺继续说道。

说完这些话后,朱慈烺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