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> 我来自天朝 > 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者——势也——纵江伐城(3)

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者——势也——纵江伐城(3)(2/2)

目录

随着铳枪声相继从城里传来,它们让教书先生自觉的打断了教训话语。

“圣军已到,降者免死,愚顽不灵,玉石俱焚!”

夏诚收推下黄铜单筒望远筒,看着城门“清”字旗杆被丢砸了下来,与此同时转对着教书先生和一众十七八的学生道。

知道大局已定,他也没自腰间硬牛皮袋里掏出手铳,反毫无设防的看着一瞬间乱叫众挤做一团的学生们。

“你、你想怎样?”

那教书人没料到眼前真是“土匪”,显然语气由气正声粗变得有些颤沉,夏诚看着他样子,又转脸对一众惶恐学子道:

“我早听过,江南才子半江西,江西才子多吉安,你们此时谁愿意随我太平天军的,我一律给与地方官职,决不食言!”

半响无人应声,夏诚有些正挑着眉头,那个叫谭元的忽问了话。

“那个、请问……”

“谭元,大学之道、在明明德!”教书先生急打断喝提醒道,颇有些怕其误入“歧途”。

“你给我闭嘴!”夏诚一示意,身侧一个亲兵上前直接对其轮拳一把,将其打推倒在地。

“龙先生、龙先生……”士子们纷纷想探前高叫着,看来这教书匠的威严在学生们心中还不低。

“这位俊杰你说吧,这下没有人再说三道四了。”

“你用的是不是我们谭家被官府征调的船,我八叔呢?”

“什么八叔、你家的船,你八叔是哪个?”

夏诚没成想居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“观其顶有五彩气,成龙虎,有帝王之业,当即纳头便拜,以供驱使!”反而是语气不好的是在质问的口吻。

“我八叔人称谭八侉子,他应该在船上,你见过吗?”

“哦!是他啊!他不老实,冥顽不灵,不听话,刚被我杀掉了,尸体在船上,你一会去领走吧!”

众人闻言更是惊惧三分,没人敢在说什么,夏诚看着面前这些人一副不合作的模样,故意开口示威道。

正想着以此威迫里面几个人投效,毕竟他军中不要说读书人,识字的都太少。

“大家不要怕,咳,我刚刚说的圣人说威武不能屈,正是此时!”

谁知被打倒的龙先生捂着胸口又强自站起来,沉声劝慰惊恐的众人道。

“对、”“对……”“我们大家听龙先生的……”“……舍生取义!”……“生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!”……

夏诚看了看这个嘴硬的先生,和一帮被激起的士子,心道我在求你们做官么?

他有些失去了兴趣,懒得再搭理,叫了声李天成,让他将这个多事教书先生抓起来一并带走,至于群情激奋的显示自己节操的士子吗,那就随他们去吧。

学生们只见夏诚出了门,但随即闯进来一个红袍粗头大汉,带兵将他们的先生押抓走了,空留下了尚背诵志气诗歌且面面相觑的学子们。

————

城里的战斗刚打响时,不少城里清军茫然无措的不知道敌人是谁,在哪儿?但随着源源不断的短衫白裤的夏兵冲入庐陵城(吉安城),少数清军尤在抵抗,钟楼被人警示撞的“铛铛”作响!

城守营方向急跑来了两三支百余人清军队伍,但尚未怎么交手,被火枪打死了一两个清军后,就相继散逃。

其多数士兵就见太平军来势汹汹,忙不受其官长控制的扭头逃命。

大小行伍官长也少有不怕死的,随着士兵的溃败,纷纷丢了显眼的红樱顶子,也都扭身逃跑,各比各的快,苟图活命。

知府陈宗元后堂正处理最近的吉安征调物资的账簿文案,听见枪响,他刚开始以为谁家放爆竹什么的过寿、开业之类的,随即见他的儿子陈世济慌慌张张跑了进来,一副天塌模样,话急都说不出来。

他便用家乡江苏吴江人的软语批评骂道:“色郭切切,谢弄子样!”(吴江话:鬼头鬼脑,什么样子!)

“板劳个册劳,了哪丢有吗多食郭丢!”(见鬼了,外面有很多土匪贼)

“小策老哈杠弄哇?”(你小子瞎说什么)——(在此作者致敬南方最难懂的方言吴江话)

正说着,外面吉安通判王保庸跑了进来,高叫:“保之兄(陈宗元的字),长毛杀至城里来了!”

陈宗元尤有些心里怀疑诧异,哪儿来的长毛,天上飞过来的吗?

家丁王杞、王庆兄弟带着庐陵知县杨晓昀与此同时也急跑了进来,都高叫着长毛已经入城,大人快想办法!

陈宗元才觉得是真的,他还想抵抗一番,看能否守住城池,可众人劝他赶紧跑,这城根本守不住了。一行人慌张无度的只带印信跑出府衙,可四处的枪响拼杀,你死我活的,又把他们逼了回来。

这一来一回的,家丁王杞连带庐陵知县杨晓昀被飞来的铅子路边打死,眼见杀声靠近州府署衙,陈宗元让他儿子跑到外边躲起来,自己因清廷守土有责、无故失地的死罪,十分无奈,而上吊自杀了。

吉安通判王保庸不甘等死,又冲出去,跑近北边嘉禾门附近,却被杀来的一队太平军见其为清庭官衣,直接一刀砍死,身死异处。

城北参将署后衙里,正筹划全江西物资征调一事的黄赞汤闻听署衙外的响动,当即感觉不妙。

人丢下手里账簿记录,刚出门打探,就见一队长发异兵远处迎面来冲来,见事要占参将署,而先他冲出门的参将柏英带着参将署的三十来名兵勇差役迎面杀上,但参将柏英好像疏于训练,拿刀的手有些武力有限,还未拼杀两下,就被来人迎面一矛戳死,人头也被砍下。

见惨状的他忙返身回去,心怦怦跳的跑到参将署后院,从仆从下人房舍,急换了身仆从苍头衣服,知机的躲进了厨房里。

他想来再乱来的土匪,也不可能将能做饭的厨子都杀了吧。

随着太阳落山,庐陵城(吉安城)以及前面上游不远的吉水县城,通通改姓了“夏”。

前面上游的吉水县可以说兵不血刃,因为这次夏诚没有分兵,全力打的吉安府治庐陵(吉安)城,前面的吉水接到了太平军“大队”攻陷庐陵(吉安)消息。

吉水知县当即撒丫子跑了,县城半数人逃窜一空,攻陷庐陵(吉安)后,夏诚派去探明吉水情况的苏狱百余人,乘机涌入占领了吉水县城。

至此赣江中下游航道主要的五个大城——吉水、庐陵(吉安)、泰和、万安、赣州,夏诚一连占据了上游四个,这一两天之内,其主要兵力也拉扯扩展到了极限。

…………

“这难说是一条常山之蛇!看来王敬久把7个旅一字排开,完全是仓促应战”

电影幕布上部队刚过黄河、晋冀鲁豫野战军参谋长李达说,指着堂屋上挂着大的地图说道。

刘伯承说:对!

刘伯承说着戴上擦拭好的眼镜,站起身来走到贴在墙上的地图前。李达和情报处长柴成文也站起身来走到地图前。?刘伯承道:我们果真高看了这个王敬久,(指着地图)他摆的这个“长蛇阵”只不过是一条首尾难顾的“死蛇阵”。

刘伯承转头对李达道:“起草作战命令。”

镜头一转,震天响的炮声中,王敬久的七个旅,最后只被解放军分割穿插,近十万人消灭的留下了66师宋瑞珂一个半旅于羊山集。

(常山之蛇,形容人办事灵活,来源于《孙子兵法》,古代形容人善于用兵布一字阵,击其一点、全军则卷缠回身绞杀,重点在于快速机动。)

“咚咚咚咚!”

庐陵参军署的夏诚从凌晨睡梦中的电影炮声中惊醒了过来。发现声音是外屋的大门在有人急敲门。

“等一会儿,敲什么敲!”院落厢房传来了李天成的不耐叫声,

夏诚呼了口气,后衙卧房的他起身擦了把头上的汗,心里疑惑,怎么做了这么个梦,梦到回到过去看电影《大转折》两部曲中的《大转折之鏖战鲁西南》的场景里去了,难道是上天有所警示?

他细细琢磨着,他的处境其实和电影里的王敬久差不多,王敬久是侧靠陇海黄河铁路线,侧摆了一个一字长蛇阵,他夏诚又何尝不是沿赣江强弄了个一字长蛇阵,手上兵力已经用到了极点。

可以说是拿头发丝悬秤砣,如果任何一点遭到攻击,那便是节节崩断。

可能是怕什么来什么,敲门来人进屋来后,浑身汗湿透了,看样子跑了一夜的路。

“夏、夏帅,泰和、泰和被清妖夜袭复攻,于老将一时不备,城池、城池失守了!”

“你说什么?!”

…………

庐陵举人罗子璘带有自己在泰和苏溪镇一带训练了的几百团练,他敏锐察觉到泰和城里的太平军兵力甚少,于是派人联络到城里于贵打下城后暂收编的泰和清军民勇。

带队于西门一举夜袭,乘夜袭破收复了于贵占据不到半天的泰和城。

夏诚占据的沿赣江上下游四城,从中已然崩断。

——正文分割线——

笔力难以全写出吉安攻城方位,大家可浏览器搜“庐陵古城初探”一文,对图方便阅读。

历史人物介绍。

庐陵举人罗子璘,历史曾任吉安府总办团练。

他于癸丑年(1853年)泰和一带办团练,杀了泰和武山岭的“土匪”刘得忝,于是名声鹤起。

1855年,石达开领导的太平军第二次西征攻略江西时,包围了庐陵城(吉安城),经过太平军多次攻城,吉安城墙多处被炸塌,人员损伤惨重。

城里已自任吉安总团练的罗子璘自不量力,在城中按捺不住,于12月14日五更,带领三百勇士,史载“出东门,直捣贼垒,连焚七寨,杀贼无算。天大雾,贼纷纷惊窜。”罗子璘乘胜追击,“忘其深入。急收队,行一里许,忽心疾作(心脏病犯了),坠马,掖而上,未半里,至螺湖桥,又坠,追者已近,马亦惊,遇坎跃过,仆于地,贼众攒刺之,俱死。”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