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军事 > 三国之乡村小教师 > 第一百三十六章 别自己找死

第一百三十六章 别自己找死(2/2)

目录

何婉问道:“那个老不死的用了什么办法说服了你?”

郭松道:“我只是作出我认为最有利的选择罢了。”

何婉道:“一旦冲突爆发,会死很多人。”

“那到时候就希望娘娘能够高抬贵手,饶我一命了。”

离开长秋宫,郭松仰天长叹,“虎子,你说这到底是对是错?”

王虎道:“俺全家老小可都靠夫子呢,咱们可不能输了。”

是啊。他家大业大,这么多人跟着他讨生活,他不能输。

何婉坐着发呆,不觉间眼泪便流了下来。她可以理解郭松的选择,但她实在无法接受。他每一次做选择的时候,都不考虑她的感受。

大长秋问道:“娘娘,是否召见大将军?”

“不必了!”何婉冷声道:“他们两个要斗,就让他们斗吧。斗的头破血流最好不过。”

和郭松预料的不同,何进一方并没有迅速采取措施。原本交给郭松管理的大司农一职,因为是何进推荐,自然也就转向了何进。郭松麾下只有卫尉和廷尉两个职位,职权范围基本在中央朝廷,无法触及地方。

何进目前似乎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祭祀上,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,是一点含糊不得的。

几日后,荀爽抵达雒阳。荀爽先拜访郭松,两人讨论了一番学术,主要是经学。荀爽号为:“硕儒”,在《易》、《礼》方面有很深的研究,有自己的著作。在历史上,他也是和王允共谋除去董卓的人之一。

至于王允嘛,貂蝉已经到了郭松手里,自然还是安排他去地方上担任刺史了。此人在历史上虽然有诛杀董卓的功绩,但谋略实在差了点,居然被李傕等人翻盘,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。

杨赐、荀爽二人正式上任,杨赐教《尚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三门课程,荀爽教《易》、《礼》、《诗》三门课程,余下的一门《春秋》,自然是留给一代大儒蔡邕的。

蔡邕得罪十常侍,被流放云中,获释后又远走吴会之地,路途遥远,来的迟。

二月二,龙抬头,祭祀大礼正式举行。

祭祀的主神为:上帝。

《史记·封禅书》记载:上帝者,天之别名也,神无二主。

在上帝之外,后土娘娘,西王母等神也偶尔陪祀,作为执掌各种具体项目的神,享受人间香件,然后打卡下班。堂堂大司马,工作内容和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通公务员差不多,完全是浪费青春。

“难怪古代的官员还有时间吟诗作对,都特么闲出蛋来了!”郭松吐槽不能。他做官也就几个月,之前因为事情集中爆发,所以感觉闲不下来。

他与何进之间的争斗,说起来好像很尖锐,实际上是非常无聊的。历史上那些夺嫡大战,往往也是以年为单位拉扯不休的。因为古代的官吏实在是“太闲了!”

大家每天就那点活,大部分情况下屁事没有。想搞斗争都搞不起来,因为根本没有触发矛盾的事件发生。

不像现代社会,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社会新闻,稍有不慎就会转变成舆情事件,进而成为搞斗争的武器。

古代,没有!

古代官员也不具备现代政府的影响力与控制力。不可能写一篇文章就挑起政治斗争,搞得天下大乱的。

何进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稳定局势,讨伐残余叛乱势力,鼓励农民耕种,恢复工商业等等。都是常规操作,是任何一个想要稳定局势的官员都会做的事情,也都是官吏分内的事情。

不搞改革!

只要不搞改革,那么现有的蛋糕就不会动,大家都能继续分,矛盾也就不会爆发出来。

经过黄巾起义,已经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,以及大量农民的死亡。间接的将原来的土地矛盾缓和了部分。考虑到古代社会的组织程度,何进完全可以将这一根本性矛盾继续往后拖延几年,甚至几十年。

郭松也没法主动挑起斗争。他主要负责廷尉和卫尉的工作。说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,实际执行起来,就两件事。

卫尉每天就是练兵、巡逻宫廷周边,其他的,没了!

廷尉就是处理全国各地汇报来的案件,但因为地大物博,交通不便。除非发生“窦娥”这种级别的案件,否则都是一年集中汇报一次。

至于修改律法之类的大事。别说这是古代了,就是现代社会,政府也不会天天改法律啊。一年能修改一两条法律就顶了天了。换了一届政府可能才会制定新法。

郭松可不会愚蠢到通过搞改革来发动斗争。夺嫡这种事情,第一优先级的,就是保住现有既得利益者的基本盘不要动。

喜忧参半的是,何进招募穿越者的计划泡汤了。尽管能工巧匠招来了不少,穿越者却一个没有。郭松高兴何进没能得到助力,也为不能得到更多的技术而难过。

“想来穿越者们都是想等乱世来临之后,搞一个大新闻吧。连穿越这种千载难逢的事情都碰上了,哪还能继续老老实实打工呢?”

本书来自

目录
返回顶部